白色风车转动的不只是叶片,还有宁夏海原县的乡村振兴梦。 风,从贺兰山麓吹来,掠过宁夏西海固的沟壑梁峁。曾经,这里的风是干燥与贫瘠的代名词。然而今天,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巨塔”迎风矗立,叶片划破长空,将呼啸的山风转化为汩汩绿电。这不仅是能源的变革,更是一场由中车风电引领、深刻改变海原县面貌的“下乡”故事。
归乡:风车下的新机遇 “以前总觉得好工作都在大城市,没想到家门口也能干上高科技!” 38岁的姚中兴感慨道。这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曾在银川打拼五年,成为优秀的工程师。但家乡的召唤始终萦绕心头。 转机出现在2020年9月。中车株洲所的大型风电整机制造基地在中卫市海原县海兴开发区建成投产。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姚中兴心头的犹豫。“能用自己的专业建设家乡,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他毅然返乡。 如今,姚中兴已成长为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的一名资源开发经理。他熟悉这里的每一道山梁,也深知每一台风机的意义。“看着乡亲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不错的收入,心里特别踏实。”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海原青年选择回乡务工,投身于风电建设、运维的各个环节。风,吹回了游子,也吹旺了家乡的经济火苗。
绿能:蓝天白云的守护者 海原的天,似乎比以前更蓝了。这并非错觉。中车风电的“下乡”,为宁夏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强大引擎。 大片的风电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电力。它们显著降低了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昔日困扰西海固的生态压力,正在被旋转的风叶缓缓化解。 “现在抬头就能看见蓝天白云,呼吸也顺畅多了。”当地居民的感受最真实。这些“白色巨塔”不仅点亮了海原的万家灯火,富余的绿电还通过电网外送,为更广阔区域的节能减排贡献着“海原力量”。绿水青山,因风而愈显生机。
惠泽:风吹来的好日子 风电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蓝天和经济数据,更融入了海原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车株洲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风电的福祉惠及当地。稳定可靠的绿电接入,让居民用电更安心、更便捷。更重要的是,风电场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直接拉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升级。道路更宽了,出行更方便了,生活品质悄然提升。 风电产业如同一股活水,激活了海原的发展潜能,让经济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地流入了寻常百姓家。 融合:科技点亮山乡未来 风车不仅改变了地貌,也悄然融入了海原的文化肌理,播撒着科技的种子。 中车株洲所深入社区和学校,开展生动有趣的风电科普活动。在知识课堂上,工程师们拿出精致的风机模型,向好奇的孩子们讲解“大风车”是如何“吃”进风,“吐”出电的。孩子们还能亲眼目睹叶片、机舱等部件组装的过程,惊叹于科技的力量。 “原来风真的能变成我们用的电啊!长大了我也想去研究这个!” 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希望。这种互动,不仅普及了新能源知识,更点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热情,为海原的未来储备人才。 有趣的是,壮美的风车矩阵本身也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在巨大的风机下打卡留念,感受现代工业与苍茫山野的奇妙融合。这意外地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风起正当时 海原的风,曾经是挑战,如今是宝贵的资源,是发展的动能。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中车株洲所带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产业经验,深度融入海原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座座风车在海原大地上转动,它们转动的不仅是清洁的能源,更是返乡青年的希望、生态改善的路径、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科技文化的融合。风起海原,绿电涌动,一个因风而兴、向绿而行的新海原,正迎风展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