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2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1)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碳中和——风电发展的新机遇”为主题,共计吸引500余家行业企业参展。作为中国中车风电产业链核心企业,中车株洲所将目光聚焦于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风电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携新型风电机组和系统解决方案与风电同仁共话风电新发展,共绘零碳新生活。
此次展会上,中车株洲所重磅发布了5.xMWD175、6.xMWD185风力发电机组,中车风电整机“箕星”平台系列化产品、“一机一储”创新概念与关键技术、H160桁架式超高塔产品等诸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产品: 5.xMWD175型式认证颁证: 中车株洲所推出的WT5000+ 系列风力发电机组继承了历代机组和平台高效可靠的优良基因,拥有核心部件自主知识产权,完整的内部产业链配套集成设计,是针对中高风速地区和大基地风场推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平台。5.xMWD175风电机组样机自6月吊装至今,一直保持着全球最大叶轮直径陆上风电机组的纪录,并获得了鉴衡认证颁发的型式认证证书,又是一款技术先进、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旗舰产品成功面世。
6.xMWD185设计认证颁证:中车株洲所推出的WT6000+系列化风力发电机组针对陆上超大功率风机产品应用,完成多项关键创新技术研究与突破,基于陆上超长叶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了最大扫风面积带来的发电性能与整机载荷的最优匹配。WT6250D185机型基于成熟的双馈机组技术路线,采用模块化和平台化设计理念,满足功率容量6.25~6.75MW,叶轮直径175~185m,塔架高度115~160m的柔性化定制需求,是新一代平价利器,客户实现最优LCOE的更优选择。 中车风电整机“箕星”平台系列化产品发布: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宏伟目标,中车株洲所推出“箕星平台”,基于平价创新技术、数字化平台开发、模块化定制设计、低度电成本优势、中车集成产业链,以及智慧风电场运维六大核心理念,致力于风电零碳与负碳技术的突破,提高电机组全产业链质量,成为推动风电行业健康、长期、持续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H160桁架式超高塔产品: 中车株洲所H160桁架式超高塔产品历经两年倾心打造,产品为适应平价上网市场趋势,应用于低风速平原风场,主要优势体现在:1)能有效地提升发电量15%以上,可利用小时提升400小时以上。2)该产品技术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制造,安装方便。3)该产品采用三桩式结构,基础工程量大幅减少,基础造价相对普通基础节省30%;4)基础占地面积与普通基础相当,较传统桁架式基础大为节省;5)应用范围广阔,可涵盖平原、山地等不同应用场景,覆盖120m—160m不同高度系列化整机产品。 Ene-Compass能源指南2.0平台新功能推介:“能源指南”是2017年中车株洲所携手国家气候中心共同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风能分析和应用平台,可实现高效、便捷、精准的查风、找风、圈风,为风电场选址提供权威数据支持。与已有的风资源查询平台相比,“能源指南”平台独家具有气象灾害要素的查询功能,并根据灾害数据库进行环境适应性判断,给出风电场的气象灾害预防建议。
新技术: “一机一储”创新概念与关键技术:针对风电机组按照机组额定功率10%配备储能,中车株洲所开展了风储协同控制技术、风储一体化变流技术、风储集成布局技术等研究,并针对配置三种不同类型储能(磷酸铁锂、钛酸锂、锂电容)后相关涉网性能分别开展了仿真、实验室测试和风场测试。研究结果证明该款储能型风机通过风储协同运行在平滑出力波动、提升风电机组对电网频率、电压主动支撑、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风机高强度螺栓监测技术研究及施工质量保证:中车株洲所相关质量部门负责人在风电设备智能运维发展论坛上分享了螺栓预紧力监测的背景和意义、目前典型的螺栓监测技术以及经历上百台机组实际测试经验的典型案例,包括润滑剂涂抹、螺栓锈蚀、泥沙异物、设备工具以及人员作业等因素对预紧力的影响和实测数据展示。同时,基于质量管理PDCA的理念,对高强度螺栓从“人机料法环测”的维度全面提升正向过程管控能力。
风储耦合控制技术:针对按一定比例配备储能系统的风(光)新能源场站,结合当前新能源场站并网技术要求和运行经济性,中车株洲所开展了风(光)储场站级能量管理系统的产品研究,产品融合了新能源场站AGC、AVC、一次调频及储能等控制功能。系统采用三级架构,一级实现风(光)场站、储能、SVG之间的优化调度,二级实现风(光)场站各风(光)发电间的集群精细化控制,三级在风(光)设备侧实现桨距角+惯量+储能(设备测)协同控制。通过三级的协同精细化控制,提升新能源场站的涉网性能,实现源网友好互动。产品满足400MW(风电)+200MW(光伏)+150MW(储能)的风(光)储大基地项目需求。
机群协同控制系统:中车株洲所相关负责人在展台技术演讲上分享了机群协同控制系统在某风电场项目实施中的部署架构、主要过程,并以偏航对风矫正应用APP为案例,经过矫正优化,发电量提升9.08%,降低了偏航、变桨部件载荷。中车株洲所将对机群协同控制系统进行深度研发,打造开放式集成数字化服务平台,建立机群智能与场级协同数字化产品标准,围绕风电场生产运营、安全质量环保构建业务体系,并致力于融入发电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融合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生态建设,支撑风电场安全生产管理与智慧运营,助推风电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协同平台建设。
感知驱动的智能控制技术:本次在风电机组技术创新论坛上,中车株洲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感知驱动的智能控制技术”,以感知为基础,算法开发为核心,并结合良好的算力平台,推出了两种智能化核心技术——硬件感知驱动的智能控制技术和虚拟感知驱动的智能控制技术,集成了独立变桨、激光雷达前馈控制、净空监测、阵风穿越控制、振动穿越控制以及大风向变化穿越技术等先进控制技术,产品发电量提升2-5%、关键极限载荷降低15%以上,关键主导疲劳载荷降低10%以上,超速、振动以及极端风向变化等极限事件下的停机率降低80%以上。以智能控制技术以“软”的形式,为大功率、长叶片、高塔筒风电机组扛起来“降载、降重、可靠”等硬实力。
展会期间,中车株洲所总经理刘可安、副总经理刘建勋等现场观展,与发电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广泛交流沟通。公司总经理助理、风电事业部总经理朱建成参加了主办方举行的“风电伙伴行动·零碳城市富美乡村”活动。风电事业部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王靛参与了“技术创新提升风电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性”高峰论坛。在分论坛上,风电事业部资深技术专家刘红文、卢勇、庞家猛分别作了题为“感知驱动的智能控制技术”、“风机高强度螺栓监测技术研究及施工质量保证”、“风储耦合控制技术”专题报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展会现场进行了技术讲座。
作为一家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技术能力领先,战略布局合理,发展步伐稳健的风电装备制造商,中车株洲所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迭代更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完善产品性能及平台建设,推动我国风电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引领“零碳社会”下的风电新风尚。
未来,中车株洲所将不负众望,携手合作伙伴为推进我国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杰出贡献,合力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