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的风电行业而言,2006年无疑是一个重要节点,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为契机,产业发展自此步入“黄金期”,装机规模和技术实力均完成从“追赶”到“领跑”的蝶变,让中国成为国际公认的“绿色巨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了典范。
一部产业史,就是一部企业的奋斗史,这在中车株洲所身上得到了印证。15年间,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这家央企始终秉持“正心正道、善为善成”的核心价值观,以技术为先导,以质量为根本,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体系,着力突破风电关键技术,既培育出一个百亿级业务增长极,更助推风电整体技术快速进步,生动诠释了央企的“压舱石”与“稳定器”本色。
波澜壮阔十五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迈入21世纪,国际局势依旧波谲云诡,绿色发展的主线却愈加清晰。
国际上,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2004年,首届可再生能源国际大会在德国波恩召开。国内方面,2003年出现了较为紧张的能源供应局面;同时,“先发展,后治理”模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暴露。这些都昭示着,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人类唯一的可选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2月28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有了这部法律所提供的政策框架的加持,一个日后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此腾飞,2009年至今,我国风电保持着千万千瓦级的年新增装机规模。
2006年8月,中车株洲所决定组建风电事业部,涉足风电整机装备制造业务。
广为人知的是,始建于1959年的中车株洲所,是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领域最早成立的专业性研究所之一,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装备。从轨道交通装备进军风电,看似“不务正业”的跨界,恰恰隐藏着这家企业开拓风电业务的天然优势所在。
中车株洲所总经理助理、风电事业部总经理朱建成告诉本刊记者,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与机车有着很高的相似度,“电力机车有牵引和制动两种工况,前者是从电网获取能量,后者是向电网回馈能量,原理与风力发电相通,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了六十多年。”
这意味着机车的诸多技术及产业链环节,比如材料、发电机、齿轮箱、变流器、数字化技术等可以平移至风电装备研发中。这也成为了中车株洲所实施“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同心多元化战略的现实基础,即将在轨道交通装备中集聚的技术优势外溢至其他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促使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由此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这些技术涵盖了风电的多数核心部件,且早已存在于轨道交通业务中,相应降低了进入风电的初始难度。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和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轨道交通领域,质量和可靠性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此外,由于同属一个集团,不仅交付进度、质量更加可控,还便于开展研发协同与品质提升。
另一个值得记录的事实是,在2006之前,中车株洲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既已试水风电业务。2003 年,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时代新材”)开始为风电行业提供发电机弹性支撑。同年,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下称“株洲电机”)首次向外部风电整机企业供应发电机。2004 年,中车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启动风电变流器研发工作。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车株洲所涉足风电整机研制铺平道路。
在朱建成看来,中车株洲所作出这一决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的央企身份及其肩负的使命,“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责任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
纵观中车株洲所的62年发展历程,这样的抉择早已不是第一次。从草创时期攻关电力机车技术,到改制中决意“不要国家事业经费,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自断皇粮”,再到后来自主研发高铁技术,无不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休戚相关。
敢于革故鼎新,跳出舒适圈,靠的是为中车株洲所人津津乐道的“江湖文化”。在中车株洲所创立初期,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奔赴湖南,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自江浙一带,带来了贫贱不能移的崇文精神和富有创造力的经商精神,与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文化交融,历经几代人传承,造就了中车株洲所不断前行的内生力,将一个事业单位打造成全国科研院所改革的样板工程、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核心企业。
科技创新一直是中车株洲所最鲜明的禀赋。凭借由此衍生出的“成事文化”“工程师文化”,经过多年的潜心技术研发以及持续的服务体系调整,恰逢近几年我国风电开发提速的有利时机,中车株洲所的风电业务迎来爆发,2020年共交付整机1300台套,较2019年增长近七倍,人均销售业绩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500万元。
目前,中车株洲所形成了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与销售”为一体,以“风、光资源开发和智能运维”为两翼,通过能源前沿技术研究推进示范项目落地为产业“孵化器”的“一体两翼”+“孵化器”业务新格局。
依靠整机板块的拉动,中车株洲所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迅速成长为风电领域的中坚力量。
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2020年,时代新材交付3731套叶片,出货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排名国内第二、全球第三。截至2020年年底,该公司累计出货量超过1.4万套,是国内少数几家具有独立自主研发体系的叶片企业。
中车株洲所入局产生的更广泛价值在于,实现了从不起眼的弹性元件,到“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IGBT的国产化,不仅一举打破国外的垄断,还大幅降低部件的成本,为我国风电迈向平价时代奠定基础。
差异化产品战略,拓宽产业价值边界
在中车株洲所总部大楼前的一块文化石上,镌刻着这家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秘密——“追求、超越、创新”。在其开拓风电业务的进程中,技术创新贯穿始终。
回顾中国的风电技术演进脉络,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清晰可见。
与多数风电企业类似,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创业初期同样选择了直接从国外引进成熟技术,但轨道交通领域的经历始终使之警醒,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在随后的发展中,这家企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然而,摆在中车株洲所面前的一个残酷现实是,面对业内先行者建立的技术优势,若采取跟随的做法,势必无法突围而出,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找准时机,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先人一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机型,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策略。
这也成为中车株洲所在业内率先研发高海拔风电机组的缘起。缺少可供参考的设计标准,就引入高原机车设计标准;没有成熟的案例可循,就吸收中车株洲所在设计青藏铁路所用高原机车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最终,第一代高海拔机型WT1500D88横空出世,填补了云南、青海、甘肃等高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的机型空白。此后,这家企业又推出多款高海拔机组产品,助力我国风电开发不断迈上“新高度”。
与此同时,中车株洲所还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低风速机型成为其谋求差异化发展的另一经典成功案例,WT2000D110、WT2500D131、WT2500D146等机组的推出,不断突破风能开发潜力的极限。
这些产品在实际运行中表现优异。华能五子坡清水沟风电场的年利用小时数多年在地区排名中位列第一;2020年,华润电力甜水堡风电场的年利用小时数为3243小时,在甘肃省排名第一;华润西华山风电场先后被权威机构评为“亚洲最佳风电项目”“全球最佳风电项目”,并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值得注意的是,凭借在上述两个领域中的长期积淀,中车株洲所还主导或参与编制了高海拔风电机组与低风速风电机组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运用这种策略,中车株洲所逐步缩小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差距,目前其整机技术水平已经进入行业前列, 形成了WT1500、WT2000、WT2500、WT3000+、WT4000+、WT5000+ 等风电整机产品矩阵,可以搭配不同的风轮直径与塔架高度,从而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实现了对陆上各种工况环境和开发模式的全覆盖。
追求创新,永不止步。当前,在风电技术难以取得系统级进步的情况下,中车株洲所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新的机会。超级双馈、箱变顶置、新材料替代……一项项新技术应用的落地,让风电竞争力的提升有了更多可能。
重塑营销和售后,与产业下游零距离
如果说技术体现的是硬实力,那么服务比拼的就是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软实力,既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考验对客户服务的“用心”程度。
朱建成坦承,“由于条件限制和自身不足,我们在这方面曾经做得并不理想,客户结构单一,对行业和客户的认知不到位,导致订单量非常不稳定,中标率低,一度出现了制造部门等着订单回来生产的窘境。”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唯有按照行业市场规则将原有体系推倒重构,一个“三位一体”+“经营城市”的行动计划随即在风电事业部的营销系统中全面铺开,其核心要义为“走出去”与“请进来”。
“一方面,我们要求所有营销人员勤跑客户,真正深入到客户中去,研究他们各自在设备选择上的主要特征和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将客户请到株洲所来,通过实地走访让他们切身感受我们的企业文化和综合实力。”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冒洪生解释道。
当时主持风电事业部营销系统工作的朱建成,对期间的艰辛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频繁出差,仅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就成了某家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做的另一项工作是,通过与业内最严苛的业主对标来提升机组的性能指标,只要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产品就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他强调。
成效很快显现。冒洪生向记者透露,仅客户数量就在几年间翻了近10倍。
当然,营销只是服务的起点,更大的服务需求则来自售后。
据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赵少伟介绍,近些年,伴随机组交付量的持续增长,风电事业部加快了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客服中心目前拥有近500名员工,主要承担设备运输、机组安装调试、现场运维等任务。
在多途径强化人员业务技能的同时,该公司还积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新能源领域,成功实现物料管理的透明化、机组质量的可追溯以及现场运维标准固化,并将中车株洲所在轨道交通领域花费数十年时间打造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引入到风电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且取得不错的应用成效。
比如,华润电力甜水堡风电场投运后,凭借优异运行业绩被中电联评为“5A”级风电场。
2020年12月15日,中车最大风电整机项目——华电集团甘肃环县毛井项目顺利退出质保期,200台“中车造”机组以全优成绩“毕业”,再次展示了中车株洲所设备与服务的“靠谱”。目前,该公司的智能运维场景正在不断丰富,并积极推动着无人值守、无人运维时代的快速演进。
根据相关测算,2021―2023年,我国风电后市场总体规模将分别为363亿元、458亿元和519亿元,风电后市场正成为行业角逐的热点阵地,中车株洲所同样早就在谋篇布局。保外运维、深度技改、智能运营、老旧机组升级改造、备件供应——多元化的业务模式,让这家企业在风电后市场这片“新蓝海”中渐渐打开局面,并成为其新的业务增长极。
双碳发展新机遇,打造行业重要一极
十五年筑基固本,新时代逐梦起航。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指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则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政策“春风”再度吹拂风电,一个大发展的新时代悄然来临。
中车株洲所应时而动,成立了“双碳”研究中心,定位于“双碳”战略研究中心、体系设计中心、资源协调中心。
作为落实“30·60”目标的关键支撑,风电被这家央企寄予厚望。2021年4月15日,中国中车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纲要对外公布,确定了“五个一流”发展目标。其中提到实现一流的业务结构,形成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为重要增长极以及若干业务增长点的“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到“十四五”末,实现铁路装备、城市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业务板块均衡发展。
按照集团的部署,“十四五”时期,中车株洲所将以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变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全力推动风电装备实力进入国内前五;发挥自身的产业链、技术链优势,探索能源物联网、数字能源技术、风光储一体化、氢能等,打造大能源产业体系。
奋斗方向已明,但诸多挑战犹存。2021年,“十四五”周期开启,风电迎来平价时代。降本压力、价格战、资源换产业……种种难题阻拦在前。
言及于此,朱建成指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回归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整机企业作为设备供应商,关注点应当放在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提升上,并基于平价的要求开展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他认为,进入平价时代,整机企业与业主必须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向平价后,很多环节的工作需要前移,比如不能等做完资源评估后再去组织招标。为此,双方有必要进行深度捆绑。”
借势轨道交通的“核芯”力量,历经十五载的栉风沐雨,营业收入从“微不足道”到“突破百亿”,技术实力从“奋力追赶”到“齐头并进”,业务模式从“风电整机”到“多点开花”,中车株洲所在风电领域不断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未来,有理由相信,怀揣产业报国、科技兴业的中车株洲所人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