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周意普,男,出生于1982年4月,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2007年3月,进入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现任制造中心副主任。2019年被评为中国中车管理专家,2010年获评株洲所先进个人,2010年、2020年两次获评株洲所精益生产先进个人。
2020年12月6日,2020年中国制造业、物流业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在京举行。在参赛的一百余家企业里,周意普和他的团队们代表株洲所风电事业部,以参赛案例《疫情背景下的产能突破研究——打造标准化精益工厂,实现产能管理双突破》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周意普作为主讲人,站在清华大学的舞台中央,自信从容地分享改善经验。在每组产能数据迅速提升的背后,也是他从“能工巧匠”到“精益专家”的实力沉淀。
从图纸到首台样机成功下线,是梦想照进现实 2004年周意普以优异成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毕业,2007年3月,加入风电事业部,担任工艺工程师。彼时的风电事业部与周意普都是行业中的“新人”,周意普入职后发现岗位的需求与焊接关联并不大,他对组装工艺的了解几近空白,事业部的工艺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处于团队共同摸索的阶段。唯有热情,才会发挥出无限潜能。他开始不断地翻阅大量翻译后的国外的图纸,期刊,专业书籍,学习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产品原理。“装配工艺不仅仅是把各个部件装在一起,还要懂得产品背后的原理。懂得了原理,遇到工艺问题时才能对症下药。只有在了解行业的标准后,才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才清楚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前行。” 只有书本上的生涩说明,并不能支撑起实操的准确性。白天,在车间接受国外专家的指导,全力汲取工艺装配知识;参观时,周意普只能在参观友商及供应商的整机装机车间时,“偷学”装配工艺。努力终会有回报,在周意普与团队成功建立事业部的首个工艺平台,详细阐述了风机完整的制造方法。 在风电事业部的草创阶段,周意普不仅担当焊接工程师的职责,也是集库房管理、采购、工艺技术多个岗位职能与一体的“多面手”。与同事们自发地加班,即便是周末,车间也是热闹非凡。他说道“即便当时公司人员很少,但我们不分彼此,没有界限,而且很奇怪,当时加班再辛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在反复的测试后,2007年10月,事业部首台风机样机制造下线,掌声雷动,欢呼一片。
从即刻开始,精益管理 2010年风电事业部组织人员赴日学习精益管理模式,前往丰田、三菱等工业、制造企业等参观。这一次研习,让周意普极为震撼。是如此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是如此快节奏的生产节拍,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就是决心追求完美的历程,也是追求卓越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从日本回来后,即刻事业部开始实施精益管理,周意普与团队们一同研发了处理异常问题的安东系统,即停线系统,某个环节故障发生时,及时反馈至负责人,在处理问题的同时查找原因,防止相同故障再度发生。 精益管理的路上,他步履不停。改变了制造模式,从派单时任务生产转变至节拍式任务生产,为后续的产能爆发制造生产的不掉队打下基础;潜心研究工艺的升级制造,将“提高生产效率”放至工作的第一目标;人员管理上,培养多能工、建立培训道场,以实物开展制造的实训、开展“技能比武”,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在所帮扶组专家的指导下,高效革新…… 正是在那一年,周意普获评株洲所先进个人和先进精益生产个人,这无疑是对他精益管理能力的最佳认证。
“抢装潮起,我们创造了奇迹” 2020年,风电行业迎来了抢装潮,同时,风电事业部迎来了跳跃式发展的契机。成败,在此一举。 不仅是周意普个人,整个制造中心都在传递着乐观、坚韧的精神,湖南株洲、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中卫三线生产基地同时开工,员工们心照不宣、默契十足地轮流驻外开展工作,“保交付”不再是单薄的一句口号,而是风电事业部全体员工用坚守、执着、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书写的不凡篇章。 面对抢装,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周意普带领团队,花费三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完成厂房改造和堆场建设,将事业部标准生产制造能力由月产90台,提升到月产155台。在量产高峰到达之前,完成了产能提升工作。 通过精益车间建设,周意普组织设计三次物流方案,配送效率提升56%;组织完成AGV设备的开发与应用,3.xMW风机产能由40台/月提升至80台/月;建立精益生产排程模式,天车利用率平均提高20%;进行标准化工厂设计,为后续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风电事业部株洲车间获评中车二级精益车间。 2020年11月11日,风电事业部年度第1000台风电整机正式下线。这是进军风电领域十余年来,中车株洲所年产整机交付最高数量实现从400台跃升至1000余台,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刻,我们创造了奇迹”,在这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无数风电人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更是株洲所代代传承的对于事业不懈追求、不言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奋斗精神写照。 从图纸到首台样机成功下线,从整机年产量400台跃升至1000余台,从“能工巧匠”到“精益先进个人”,从梦想到照进现实。事业部的发展史也是周意普职业生涯的成长史。“不忘责任与初心,坚守制造精良。”周意普表示,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追求精益求精,这份责任或许就是对株洲所工程师文化的最佳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