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电事业部鄂尔多斯制造基地内,除了一个个白色的机舱外, 一排排堆放整齐的黑色电缆线圈,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些线缆连接发电机,传送电能。在“动力电缆”下线装置前,莫斌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设置好所需米数,等待机器盘好电缆再手动切割电缆、压线……
以往,用传统的方式将机舱电缆处理,只能依靠纯人力齐心协力将盘好的电缆下线、数位再进行切割、压线,长达 360 米的线圈重约 1 吨,整个下线过程需 2.5 小时,不仅费时,且费力。完成整套工序机舱布线,员工往往气喘吁吁,工服都会被汗水打湿。
然而,一次旧设备的小改造,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时看着这样一道工序劳神费力,心里想着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高工作效率?”风电事业部工艺师宋科,是个爱动脑筋的人,看着每天员工们拽着长长的线缆辛苦劳动,心里谋划着解决办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偶然的机会,工厂里一台前公司留下的废旧机器,引起了宋科和同事们的注意,这台机器具备机械传动的功能,只要简单改造,就能实现电缆下线。
这让宋科和同事们兴奋不已,他立即和同事们一起对这台废旧设备进行研究,仅仅花了几天功夫,这台设备就“变废为宝”,成为电缆下线的半自动化设备,完美实现以动力代替人力。为了安全,宋科在这台机器上增加了成本仅为几十块的限位开关。小开关却有着大功能,能有效避免机械伤害的风险。、
现在,同样的产品,用上了这个“新设备”,整个作业流程生产效率提高 1/3,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更加“精益化”作业,两个人能完成以往三个人的工作量,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台“动力电缆”下线装置,也成为制造车间“人人夸”的工装明星。
事实上,在风电事业部鄂尔多斯制造基地内,为跑出生产加速度,以工艺改进助力产能爬坡,这样独具匠心的新设备比比皆是—
—新一代升级的主传动轴加热器,从老式的单轴加热器到内外轴双层加热,生产效率提升 1.5 倍;新增的悬臂吊,小巧灵活,有效分解天车负担,提升作业效率。
在新工艺、新设备的加持下,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而让工厂更为高效运转的,则是员工们的责任担当、敬业奉献。
“为了保交付,晚上 10 点之前,厂房的灯都是亮着的,大家都是自发性地加班加点。”“我都不敢在办公室,一定要在现场全程盯生产,盯安全,我才放心。”“作为老员工,在风电工作十年,是责任感促使我一定要在这里做成这件事。”朝八晚九,放弃周末休息,这是鄂尔多斯基地的制造一线员工们的工作常态,也是为机舱如期交付下定的决心。
付出一定会有回报。7 月 9 日,浙能集团最大陆上风电项目— —宁夏中卫香山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吊装;7 月 11 日,新疆木垒大石头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大漠孤烟上,崇山峻岭间,风电事业部北方大区的所有机舱,均在鄂尔多斯基地生产制造。全年 700 余 台的生产计划,3 个月的产能已达 225 台,不到 120 人的团队在异地工厂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
2020 年,注定是“非常之年”,也注定会记录有担当的“风电时刻”。面对史上最重的全年交付任务,风电事业部将拿出魄力与担当,迎接挑战,齐心协力,落实“五保一控”任务目标。
|